📢 Gate廣場專屬 #WXTM创作大赛# 正式開啓!
聚焦 CandyDrop 第59期 —— MinoTari (WXTM),總獎池 70,000 枚 WXTM 等你贏!
🎯 關於 MinoTari (WXTM)
Tari 是一個以數字資產爲核心的區塊鏈協議,由 Rust 構建,致力於爲創作者提供設計全新數字體驗的平台。
通過 Tari,數字稀缺資產(如收藏品、遊戲資產等)將成爲創作者拓展商業價值的新方式。
🎨 活動時間:
2025年8月7日 17:00 - 8月12日 24:00(UTC+8)
📌 參與方式:
在 Gate廣場發布與 WXTM 或相關活動(充值 / 交易 / CandyDrop)相關的原創內容
內容不少於 100 字,形式不限(觀點分析、教程分享、圖文創意等)
添加標籤: #WXTM创作大赛# 和 #WXTM#
附本人活動截圖(如充值記錄、交易頁面或 CandyDrop 報名圖)
🏆 獎勵設置(共計 70,000 枚 WXTM):
一等獎(1名):20,000 枚 WXTM
二等獎(3名):10,000 枚 WXTM
三等獎(10名):2,000 枚 WXTM
📋 評選標準:
內容質量(主題相關、邏輯清晰、有深度)
用戶互動熱度(點讚、評論)
附帶參與截圖者優先
📄 活動說明:
內容必須原創,禁止抄襲和小號刷量行爲
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
DePIN熱潮下的隱憂:高價硬件與空氣代幣背後的真相揭祕
DePIN項目:Web3領域的新一輪概念炒作
自從加密貨幣市場興起以來,Web3世界不斷重復着"經濟激勵+場景包裝"的老套路。在上一輪牛市中,GameFi成爲熱門炒作對象,"玩遊戲賺代幣"、"運動賺代幣"等概念一度成爲市場焦點。然而,這些項目雖然短期內引發熱潮,卻未能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。GameFi最終未能成爲長期發展的賽道,代幣價格大幅波動、用戶流失、生態系統崩潰。
在新一輪市場中,DePIN(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路)概念異軍突起,再次引發Web3圈層的關注。不僅僅是"使用即挖礦",更是"萬物皆可DePIN":充電、通話、安裝插座、駕駛、觀看廣告,甚至飲水都能獲得代幣獎勵。
這些應用場景看似比GameFi更具現實意義——畢竟相較於虛擬世界的遊戲,現實生活中的用電、通信、交通、能源似乎更具"實際價值"。但深入分析這些項目的實際落地情況和經濟模型後發現:當前DePIN市場中,大部分設備供應商來自同一地區,這些設備的售價往往是批發價的幾十倍。幾乎所有硬件投資者都遭受了巨大損失。購買的DePIN代幣也幾乎沒有反彈可能,投資者只能眼睜睜看着資產縮水,寄希望於遙遙無期的"生態落地"和"下一輪空投"。這不是基礎設施創新,更像是一次"借屍還魂"的硬件騙局。
項目回顧:投資者的慘痛教訓
某去中心化網路項目:從一機難求到今日無人問津
該項目曾是DePIN領域的明星,其主打的熱點設備構建了一個去中心化的LoRaWAN網路。後來又與知名通信公司合作推出移動通信服務,主打低價套餐——例如20美元的月套餐在短短5個月內吸引了9.3萬訂閱用戶。
表面上看似乎前景光明,但該項目設備的故事才是"韭菜收割"的經典案例:曾經幾十美元的熱點礦機,炒到2500美元一臺(號稱三天回本),但現實卻是:由於部分地區節點被官方封殺,導致大量用戶遭受損失,礦機變成了負擔,幣價暴跌,礦工血本無歸。曾經"挖礦即財富自由"的夢想,如今早已破滅。
某地圖數據項目:高價攝像頭"挖礦",回本遙遙無期
該項目出售549美元的行車記錄儀,讓用戶在行車過程中上傳地理數據獲得代幣獎勵。乍一看,這種"開車得幣"的模式似乎比挖礦更容易上手。但問題在於:
此外,該項目靠硬件銷售創收超六千萬美元,但這更多是"賣設備"的收入,而不是DePIN經濟模型的健康表現。
某Web3手機項目:非洲市場的神話,實爲低配版手機
該項目打出"DePIN + Web3錢包"的組合拳,在非洲市場大賣特賣,售價僅爲99美元的手機已售出超過40萬臺,並激活了超過123萬個錢包地址。這背後並非投資者對項目的信仰,而是借着某知名代幣暴漲及生態快速發展的東風實現的營銷策略。手機預裝dApp,用戶可賺取項目代幣,但代幣流通性與價值仍成謎,數據銷售閉環難以實現。沒有大型數據商買單,手機的生態難以支撐Web3用戶的長期使用需求。
某復古掌機項目:Web3改裝版的GameFi嘗試
該項目主打"Play to Earn"+硬件掌機,售價0.01 BTC的預售設備一上線便搶購一空,普通版也已銷售2000多臺。
但本質上:
真正實現玩家長期留存和收益回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項目許諾的空投可能無法兌現,但投資者的損失卻是實實在在的。
某知名社交平台推出的手機:高價低配的"老年機"
在某知名社交平台和相關加密貨幣爆火期間,一款相關手機也順勢上市,售價接近500美元,銷售量不低,卻被用戶評價爲"老年機質感""不如其他品牌"。僅6G內存、128G存儲、安卓14系統,盡管附送手機殼、宣稱具備"空投預期",但:
購買者期待的是"未來空投機會",但難以看到這種希望落地的可能。
某智能電力項目:100美元的插頭,難以理解的營銷策略
該項目號稱是某知名公鏈生態下的智能電力DePIN項目,銷售智能插座、車載充電器、電池等硬件,由多家機構支持。據稱第二季度將發行代幣,一個插頭售價100美元,而同款產品在其他平台僅需91元左右。
項目公司新成立,技術不透明,生態激勵尚未明確,主要依靠"講故事"來銷售設備。
回顧之前某些項目的"礦機期貨騙局"歷史,再看該項目的路線圖,不能說毫無關係,只能說極爲相似。
能源類DePIN項目:遠離市場邏輯,最終由投資者承擔風險
一些項目主打碳信用交易、P2P能源分布式交易等高度理想化模型。某項目通過雙代幣機制獎勵太陽能電站的綠色發電行爲,但實際操作中存在諸多問題:
另一個項目嘗試做電力市場P2P交易平台,但平台幣已幾近歸零,核心商業模式尚無驗證案例。理想雖美,但監管與商業落地的鴻溝尚未跨越。
DePIN本質上是Web3"經濟激勵模型"在現實物理世界的延伸嘗試。理論上它具備無限可能:
可將現實基礎設施(通信、電力、地圖、設備)去中心化,可構建大規模用戶網路效應,可通過代幣設計實現公平激勵與透明治理。
但當前階段,真正落地的DePIN項目,絕大多數是靠"賣硬件"收割散戶:帶硬件屬性的代幣模型普遍是"空氣+泡沫"的結合體,所謂"生態賦能"往往靠意見領袖包裝、圖紙敘事、空投預期吸引新用戶,項目方多數來自特定地區,靠"供應鏈 + 暴利定價"賺取設備收入,而非真實建設網路。
真正成功的DePIN需要極強的供需模型設計、透明且持續的激勵機制,以及硬件/基礎設施領域的深入理解。當前DePIN市場最大的泡沫就在於:大部分項目根本不是在解決現實問題,而是包裝概念收割用戶。當硬件變成"期貨"形式的炒作工具,當設備代幣變成毫無價值的"數字獎券",當所有敘事都圍繞空投預期展開,DePIN不過是又一次Web3的龐氏循環而已。期待能在不久的未來,我們能看到一些不靠賣硬件、也不靠講故事,而是靠真實使用、真實收入活下來的DePIN項目。